2011-03-27

給<轉身戲劇節-台北大學巨獻"The projection">的兩位導演

DEAR 文皓、JULES:

恭喜你們。這是你們的第一號作品,演出順利成功,這是好的開始。

其實這齣戲的製作過程,我一直刻意不要介入太多,這算是給你們的期中考,也算是給我們自己的期中考。
看這一年以來,你們有沒有獨立完成一齣戲的能力。
所以我對你們這齣戲的要求,就是順利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藉由戲劇的方式演出來。
目前看來是有達到目的。

不過沒有任何一齣戲是十全十美的,所以還是有幾個對於這齣戲的想法與建議。
提供給你們作為下次編導時的參考。

這齣戲對我而言最大的缺點是疏離。
看完之後其實還是無法理解或認同母親為什麼要致曉萍於死地,以及曉萍為什麼會決定回來面對自己被謀殺的狀態。
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劇本丟出的線索不夠多,另一方面是導演讓演員的表演方式與聲線都處與比較壓抑冷靜的狀態,
但相對的,演員演戲的節奏其實都太快太趕,無論是昏倒或說話,都像是急著把話說出,急著把動作做完。
如此一來,會使得觀眾無法融入,也就會變成你們所安排的笑點或哭點,都很難讓觀眾有時間反應,自然也達不到共鳴。
其實對於觀眾而言,共鳴是來自於:[這件事情或這種情感是與他們的生命經驗互相呼應的。]

所以我之前才非常強調"合理性"。
導演要讓觀眾專注在主線訊息上,不讓觀眾分心去質疑一些奇怪的枝微末節。
例如你設定女兒從八歲開始照顧媽媽十幾年。這OK!
(八歲到十五歲可能有親戚幫忙,十五歲之後親戚覺得女兒也夠大了,加上時間久了,就慢慢不再幫助。所以還算合理。) 
你用了一個像電氣搖滾前奏般的音樂當門鈴。這不OK,有很多觀眾都因此分心了。
要讓觀眾不要注意,就用一些標準化簡單化的物品、服裝、聲響,相對的,服裝、舞台、道具、燈光的顏色與圖案,
就是你可以善加運用以強化角色性格的工具之一(例如國北教他們的人物造型即是如此)。

而這齣戲你們用了三個屬於符號式的工具:
1.旁白2.現代舞3.雨傘
後兩者的處理與運用蠻不錯的,很精簡的把該有的氛圍表現出來。
但旁白的運用其實不是很恰當,一方面是文皓的聲音跟演員比較起來,音量與音調都比較豐富,反而過分凸顯其存在性,把演員的存在感壓掉了。
同樣的旁白,反而像雲萍這樣平順冷靜的腔調,更能顯得自然。
而且當文皓已經大量的念旁白的狀況下,外送員似乎更應該是由另一個聲音來擔綱,把旁白與其他角色獨立出來。
不然就會有一種,文皓是掌控這一切的第三隻手的狀況。
在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系列]中,曾有一齣,吳念真在裡面擔任數個有台詞的小腳色(里長、侍者、工人...)等,但實際上運用的目的是強化"有別人的生命也同時在流動"這種旁觀者的存在感。

這次音樂無論是選曲或剪接都運用得很成功。
因為國北師這次的音樂有很明顯的秒數不足,直接重複播放的狀況,
要盡量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不過國北師這次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部分
除了舞台道具的運用,
在STAGE HAND的管理上,
他們為了讓換場迅速而安靜的進行,
除了分配每個STAGE HAND負責的道具,
還幫STAGE HAND畫了走位圖,
並且把每個家具的底部都包上了厚厚的紙片
(應該是用紙摺的,貼厚海綿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這也是以後可以注意的地方。

繼續加油吧!

沒有留言: